一头酸菜鱼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话本小说网网isi173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当时老爷子摸着自己的胡子,对袁大先生说:“这是老夫家中孩子所做,你看看可比得上你那孙儿万一?”
老爷子说的很是谦逊,一点也没有要炫耀的意思。
当然,如果表情稍微收敛一些就更加可信了。
袁大先生本来也不甚在意,他们袁家的三公子,在上林算是无人不知的青年才俊。
虽说终家的孩子个个都很不错,终言荣更是年轻一辈里的翘楚,但是与袁三比起来,还是差了一点。
上林这地方,要是他们几家里,哪家出了有出息的后辈,基本是瞒不住的,大家都知道彼此的事情,几大家的关系是既相互扶持又彼此竞争。
袁大先生接过终老爷子手里的文章,粗粗一看:“笔迹隐有风骨,笔力还差一点火候,但这是小辈的字,练到这个程度,只要继续钻研,迟早会有大成的一日,不错。”
终老爷子笑而不语。
袁大先生继续观看,这是一篇史论文章,题目是:行赏忠厚之至论。
文章开头以一句“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、康之际,何其爱民之深,忧民之切,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。
最后以《春秋》之义,立法贵严,而责人贵宽,因其褒贬义,以制赏罚,亦忠厚之至也为结尾。”
袁大先生看完,眼神发亮的对着终老爷子:“文辞简练,平易通畅,结构严谨,说理很是透彻,你家哪个孩子的学问有了如此精进?”①
终老爷子看出了袁大先生眼中的惊讶,努力将高高翘起的嘴角压下来。
保持笑眯眯的和蔼样子:“这是我外孙九离前日所做文章。”
袁大先生有些惊讶了。
整个上林都知道终老爷子只有一个女儿,当年与冉家那小子一起不知所踪,终家的态度也很是不同寻常。
大家私底下有很多猜测,众说纷纭。
五年前有人到终家报丧,说是终家那个小闺女在京中没了。
当时好多人还可惜了一番,因为以璇小闺女当年也是上林数得上的闺秀,不知道有多少才子暗中将一颗心留在她身上。
后来终家也没有多余的反应。
况且近日终家更是没有听说过,来了如此了不得的才子。
袁大先生虽然心里疑惑,但是这些事情也不好当人家的面问出来,只好将疑惑存在心里,等着回去在让人打听清楚。
“看来咱们上林年轻一辈的那什么三大才子,就要成四大才子了。”袁大先生这话说的很是笃定。
终老爷子笑眯眯的。
“年轻人的事情,咱们这些老家伙就不参合了,老头子我啊,只是寻思着给大家通个气儿,孩子日后在外间行走时,你能多照拂一二。”
袁大先生似笑非笑的看着终老爷子。
“我还不知道你的性子,要不是爱极了你那外孙,能让你铺开如此阵仗,只为了给我们欣赏你那外孙的文章?”
终老听到这话忍不住叹口气。
他还真不是为了给九离扬名,要不是担心九离被冉季风带回去给教坏了,他是真不想让九离小小年纪就接触这些。现在一心向学,才是九离最应该做的事情。
本来他开始也是这么做的,终家将九离的消息隐瞒的很好,这不,要不是他今日特意提出来,袁家作为上林一等的家族,还不知道九离的存在。
“唉,老头子这也是无奈之举,若非逼不得已,老头子也不想逼那孩子。”
袁大以为终老爷子这是另类的炫耀,忍住在众人面前翻白眼儿的冲动,继续看九离的其他文章。
五天过去了,上林虽然没有九离的影子,却到处都是他的传说。
一方面是因为终老爷子作为士林的泰山北斗,能这么不遗余力的给一个孩子铺路,本身就让人惊奇。
另一方面,要是这人是终家的孙辈,大家还能明白一二,但是九离可是终家那个故去多年,在去了之前已经与终家没有联系的终以璇的孩子,勉强算得上是个外孙,就让人更加好奇。
第三,老爷子拿出的那些文章诗词是九离做的,以老爷子的人品,作假的可能基本上没有,那九离在读书上的天赋确实不凡。
最后一点,众人打听一番,从终家被敲打过,嘴比死鸭子还硬的下人口中,才知道写出那笔字,做出那些文章的九离,竟然是一个不满六岁的孩童。
前面所有的疑惑,在最后一点上已经不算什么了。
近几天,有关九离来上林后的一举一动,已经传得大街小巷,众人耳熟能详。
集市上卖烧饼的老婆婆,都能说出两句曾经终家九离表少爷在她的烧饼摊子前尝过新鲜。还夸赞过她的手艺。
九离出现频率第二高的上林书院里,更是传出了许多九离与先生曾经探讨的经典内容,有人将之编辑成册子,在上林读书人间风靡一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