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十三 上山 (第1/2页)
暮雪初霁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话本小说网网isi173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苗蕾的老家坐落在县城的边缘,紧挨着绿油油的大山。昨晚到达这里的时候,由于照明稀少,只能看见近处的房屋。如今已是清晨,借着还未完全亮起的天光,我才发现山脚坐落着一座“老寨子”。
也许在二三十年前,它还是座正宗苗寨。寨子里,过着靠山吃山自给自足,十年如一的简单生活。而现在,它被更加繁盛霸道的汉族文化所侵蚀、同化,靠近县城的部分,砖瓦小楼车来人往,已经看不出它原本的样子,中间渐渐过渡,直到依附在山坡上的一小片土楼和坐在门槛上的老人们,还坚守在民族的本色。
苗蕾领着我,穿过了这片随日出苏醒的老寨子。我们没有走平整的大道,而是从一条小径上山。
说是小径,其实在我眼里和野地没有区别。放眼望去四周都是林木茂盛杂草丛生,地上树根盘结,落叶和腐草铺满厚厚的一层,踩上去又软又滑,也掩盖了其下的土地,使人分不清是平是凹,行走时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。苗蕾却好像行走在自家的后院里,攀踩着裸露的石头和树根,转眼蹿出去老远,动作灵巧的像只山间的小鹿。
我只能踩着苗蕾的脚印,尽自己所能的跟上她的速度,无暇去欣赏身边的风景。我们原本也不是来游山玩水的,但在埋头赶路的间隙,偶尔抬起头来,总能见到不一样的奇物。
有时是四五人合抱的参天巨木,有时是爬满青苔的嶙峋怪石,有时是从未见过的艳丽花朵,有时是鸟兽一跃而过的轻盈瞬间……
如果不是现在这种状况,该多好啊。可以慢慢享受这份自然之美。
我一边遗憾的想着,一边忍耐身体的疲惫。
齐全的装备,固然增加了我野外生存的能力,但压在背上的重量也是确确实实的负担。特别是在双腿的疲劳积累起来后,每迈出一步都需要强大的意志。这时候我格外的羡慕苗蕾的轻装上阵,但不携带任何粮水和火种,就敢往山里钻的这份本事和胆量,我是绝对没有的。
苗蕾总是比我快上几步,然后在前头等我慢慢爬上去。见我呼哧呼哧汗流浃背的样子,总是忍不住担心我突然脱力,好几次问我要不要休息一下。
我摇头,说自己还能坚持。早在刚开始爬山的时候,我就问过苗蕾这一路要花多久。苗蕾的回答是,她一个人需要三天。这意味着带上我这个拖累,可能要耗费五天不止,一来一回就是十天半个月。如果我再娇气的拖拖拉拉,估计等我和苗蕾走回镇巴,都成野人了。
苗蕾等我的时候也没闲着,总能眼尖的在树根下、草叶间发现点什么,一会儿挖出几朵蘑菇,一会儿摘下几颗野果。藏在腰间的小包里,当做之后的口粮。
“魏哥,你看。”
苗蕾把一颗刚刚挖出来,根部还带着黑土的蘑菇举给我看。我紧赶两步,喘着粗气站到她面前。苗蕾手上的蘑菇比拇指要大上一圈,伞小柄大,伞盖呈深棕色,有龟壳般的花纹。
我不懂怎么辨别野生菌类。虽然这个很像我在超市里看到的鲍杏菇,但我还是能分出两者之间的区别。首先是大小,其次是伞盖的形状。可我曾经听说过,菌类成长的每个阶段,外形上会有相当大的差异,所以我也吃不准是不是。
我端详了片刻,试探的问道:“鲍杏菇?”
苗蕾得意的说:“错。这个是松茸。”
“哇,这个就是松茸啊。”我瞪大眼睛,再次仔细打量这颗不起眼的菌类,“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啊。我以为会更大一些。”
“大的也有,松茸大的能长到十五厘米呢。现在季节不对,只有这么小的。”苗蕾把松茸随手一塞,继续说道,“也就你们汉人稀罕这个,我们都嫌弃它味道怪。”
“怪吗?我没吃过,不知道啊。据说有股金属的艳香来着。”
“不是啊,你昨天吃了哦。”
“昨天?晚饭吗?”
“是啊。”
闻言,我回想了一遍昨天的晚饭,酸笋、小炒肉、红烧野猪肉和加了菌类的鸡汤。
“……松茸炖鸡。”
“没错。味道怎么样?”
“还好吧。”
我努力的回忆那时嘴里的味道,可除了爽口的酸以外,啥都想不起来。顿时,有种深深的暴遣天物的懊恼。
在差不多正午的时候,我和苗蕾爬上了山顶。
这座山头并不是周围最高的,但足以让我眺望远方。向来的那边俯视,可以将整条镇巴县尽收眼底,向去的那方远望,却是无尽延绵的起伏。
这句话突然闯入我的脑海。我不太记得它的出处,隐约的印象中,似乎是上学时的一篇课文。课文的内容早已被忘得不剩什么,但这句话却被牢牢的记下。
我以前喜欢这句话,顺口,也很有意境。
而我现在,千辛万苦的爬上一座山,举目望去发现四周还有千千万万座大山。在这一刻,我才体会到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无奈和心酸。
人类,太过渺小。